沈巷鎮雙河村西太溪自然村村民賈啟后是個年逾七旬的熱心老人,十年間他風雨無阻,義務修補村莊道路約八公里,用自己長滿老繭的雙手為鄰里鄉親換來坦途。
頭戴草帽,腳穿膠鞋,騎著一輛破舊的電動三輪車,穿梭在村莊各條道路間“左顧右盼”地巡查已成為賈啟后的生活常態。一旦發現哪里的路坑洼不平,他就立即停下車,拿出工具,叮叮當當地敲打修補起來。雙河村有一條主干道聯通全村支路,修建至今已有二十個年頭,歷經多年風吹日曬和車輛碾壓,不免有些裂縫坑洼。2013年的一天,恰逢大雨過后,賈啟后在路過這條道路時,由于路面積水,意外被一處水坑絆倒,導致身體多處軟組織挫傷。康復后的賈啟后重新站在這條自己走了二十多年的道路上,萌生了“修路”的想法。
“助人就是助己,我為村里修路就是為自己修路。”說干就干的賈啟后無論酷暑還是嚴寒,雙河村的路上總能看到這位黑黑瘦瘦的老人,手里拿著一把鐵鍬扛在肩上,哪里不平就補到哪里。起初,賈啟后用三輪車裝來細沙和土填補坑坑洼洼地段,總共填了30多車。之后,賈啟后又“盯上” 一條村里學生上學的必經之路,花了一年的時間將這條300米的道路修補平整,并自己取名“學士路”,寓意家鄉的孩子們讀書成才,回饋家鄉。這么多年,村民們對賈啟后的義舉一直心生敬佩。
1946年,賈啟后出生在沈巷鎮雙河村西太溪自然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家里窮,他早早跟著父親學習了瓦匠這個手藝,擔起養家的重任。因為家庭貧困,賈啟后錯過了最佳結婚年齡,加之年紀越來越大,瓦工的工作漸漸被機器和其他青壯年取代,賈啟后成了村里的五保戶。剛開始有不少人并不理解他的舉動,認為一個五保戶自己的生活都顧不上,還要自費購買水泥黃沙修路,究竟圖些什么?但賈啟后卻說,“我享受著國家的資助,也想盡力回饋社會,干點實事。”懷有一顆回饋社會的感恩之心,他將修路這件“小事”一干就堅持了十年,成了雙河村道路名副其實的“守護神”。
2023年5月開始,雙河村進行自來水升級改造工程,其間需要開挖路面,挖出的泥土無法及時清運,只能堆積到道路兩側,對村民出行造成一定的隱患。雙河村號召村民自發做好“門前三包”,賈啟后第一時間響應號召,拿著工具清掃散落在路面上的泥土和石塊,配合安放警示標志,并在部分人員往來密集的路口,擔當文明交通勸導員,為往來的家長學子出行保駕護航。對于他的行為,不少村民紛紛稱贊,“施工期間,如果沒有老賈在這條路上蹲守,那我們接送孩子不知道要發生多少摩擦。”
這兩年,年邁的賈啟后先后被查出患有骨質增生和類風濕等疾病,他的朋友們都勸他身體不好就少做點,但老賈心里一直放不下這份公益事業,對朋友的勸阻和擔憂總是“高高掛起”。修路的這幾年,賈啟后開壞了一輛三輪車,補貼的資金除去日常生活必須外,其他幾乎全部用于修路。村委會在得知老賈的先進事跡后,常常為他補貼修路的花費,但他總是婉言拒絕。
在賈啟后的帶動下,不少鄰里鄉親加入義務修復道路的行動中來,很多在外游子看到家鄉的變化,也不由地對老賈這個“帶頭人”表示欽佩和贊賞。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賈啟后身為一個平凡人,做的盡是平凡事,但當這些平凡匯聚,便成了不平凡。最近,聽說村子引進了宜居村莊項目和企業入駐,道路將重新建設即刻動工,賈啟后堅定表示,他要為這件惠民利民的事情作貢獻,成為這條路最堅定的守護者。
責任編輯: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