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改革開放專題--深度聚焦

小崗村:四十年的土地夢

來源:江淮雜志日期:2019-01-31作者:郭明亮 馬順龍

秋陽下的小崗,熱鬧而和諧,筆直的友誼大道兩旁,樹葉初顯斑駁的香樟挺立在白墻黛瓦的農家院落前,“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關友江在樹下與前來自家“農家樂”消費的各地游客打招呼,一道道飽蘸歲月滄桑的皺紋綻放出滿臉的笑容。

作為當年“紅手印”的見證者,兩位老人對土地充滿深情。“當年窮極了,餓怕了,咱們才鼓起勇氣按下手印,分田到戶,沒想到能給全中國帶來那么大的變化。一眨眼已經過去四十年,變化可以說翻天覆地”。四十年來,小崗人作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旗手,他們喜悅過,困惑過,彷徨過,尋覓過。然而,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小崗人始終扎根土地,堅持做“農”字文章,他們堅信通過改革創新,土地上也能實現自己的小康夢。

一張“紅手印”,讓土地煥發生機,解決百姓吃飯問題

“四十年前,小崗生產隊就是非常有名的一個生產隊,不是工作先進出名,是拖后腿有名氣”嚴宏昌回憶那段歷史很是無奈,“大家伙兒每天都在做能吃一頓飽飯的美夢”。

1978年前的小崗村,是遠近聞名的“三靠村”,吃糧靠供應,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那時的小崗有20戶人家,共115人,耕地1100畝,按理說人少地多,吃飯應該不是問題。可情況卻不跟我們的想象一樣。“那時,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大家生產積極性很低,社員普遍消極怠工。”據嚴宏昌介紹,自1957年開始,全村年年吃國家供應糧,很多時候一年要吃11個月。當時,每人每天只有6兩多的口糧,一個壯勞力辛苦一個月賺不到3塊錢。“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沒有糧,一日三餐喝稀湯,正月出門去逃荒。”這句當年小崗人討飯所唱的鳳陽花鼓詞,真實反映了那時的生活狀況。

“算盤響,換隊長!那時20戶人家戶戶都當過隊干部,到最后沒人愿意干隊長”就在這樣的情況下,29歲的嚴宏昌當上生產隊副隊長。小崗究竟怎么辦?一定要找出一條活路成了新任隊干部亟待思考的問題。

1978年的一個寒冷冬夜,在村西頭一間低矮破舊的茅草屋里,在一盞昏黃的煤油燈下,嚴宏昌、嚴俊昌、嚴金昌、關友江、嚴立學、嚴立華等18個衣衫襤褸的村民,醞釀著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們賭咒發誓,采用瞞上不瞞下、瞞外不瞞內的方式,偷偷把生產隊的土地、耕牛、農具等按人頭分到各家各戶,搞起了“大包干”。為了團結一心,他們冒死在一張10多厘米見方的紙片上寫上契約,按下紅手印:“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社員們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契約內容寥寥數十字,卻撼人心魄。四十年前,這一紙紅手印,成就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掀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土地分到各家各戶,一下子激發了小崗人的生產積極性。沒有人再偷懶,老人小孩扛起鋤頭、挑著牛糞,爭著比著往自家的田里跑,沒日沒夜地在田地里干活。1979年秋收后,嚴宏昌家里稻谷、花生、紅薯堆得到處都是。小崗村里沒人羨慕他,因為家家都豐收了。小崗村當年的糧食產量達到了13.29萬斤,相當于“文革”期間年均產量的4倍。

小崗人靠“敢闖敢干、敢為人先”的改革勇氣,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雙手,實現了溫飽夢。到1984年底,全國569萬個生產隊中99%以上都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均糧食擁有量達到800斤,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從此,“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支《大包干》歌聞名全國。

20164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小崗村時盛贊“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干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

一本“流轉證”,讓資源重新組合,拓展多種致富途徑

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在首創“大包干”后,小崗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濟發展滯后,村民增收乏力,可以說是“一夜越過溫飽線,20年沒過富裕坎”。

在小崗,人均可耕地面積達5畝,與全國戶均7畝的耕作面積相比,數量已是相當充裕。“土地是我們農民的命根子,但是光靠種地只解決了溫飽,發不了財。”嚴金昌算了筆賬,家中有35畝地,如果種上小麥、水稻或黑豆,一畝收成在700元—800元之間,遇到天災、蟲災收成更低。據統計,前些年,小崗每平方公里土地創造的產值僅為華西村的3%、南街村的6.4%,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也感覺,小崗與別的村莊相比并無特別之處。

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崗和其他村莊一樣青壯年不得不外出打工貼補家用。打工潮的興起帶來了土地流轉,讓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解放了出來,也讓有能力種更多土地的村民手里有了更多的土地資源。

關友江之子關正景和嚴金昌之子嚴德雙在流轉了土地后成為第一批外出打工者,隨著家鄉的發展來村里的游客逐漸增多,但村里連個吃飯的地方都沒有,游客來了只能匆匆忙忙看完就走,到縣城去吃飯。他們看準了這個商機,開了自己的農家樂。“我們家35畝地,原先自己種,一年也就2萬多塊錢,現在流轉出去一畝地流轉費最少也是500塊,還有的700多塊,不比自己種收入少。”嚴金昌算了一筆賬,“土地轉了,家里的勞動力都解放了,還能干點別的,擱誰都愿意呢!”現在他替兒子嚴德雙打理金昌食府,一年純收入十幾萬不成問題,家里還買了私家車,“我的其他幾個兒子也紛紛干起了‘第三產業’,有開超市的,有賣鹵菜的,還有開澡堂子的,家家生意都很好”,說著老嚴臉上樂開了花。

在小崗村,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土地流轉帶動了三產服務業,像關正景、嚴德雙一樣開農家樂的就有十多家,很多村民賣起了特色農產品。2008930日,胡錦濤總書記走進關正景的農家樂,與大家座談;20164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嚴德雙的農家樂,說“農家樂樂農家”。

土地流出方得了實惠,土地流入方也很劃算。嚴俊昌之子嚴德友是流轉土地最早一批受益者。他最早從村民手里流轉了80畝土地種植葡萄,每畝產量在2000-3000斤,每斤6元,他的葡萄不需要拿到市場銷售,坐在家門口就能賣得干干凈凈,一年下來除了成本也要賺幾十萬。“村里游客多,很多人要自己采摘,這樣我還節省了采收的人力。”眼看自己的葡萄供不應求,嚴德友又流轉120畝土地種起了葡萄新品種,現在葡萄已經進入盛果期。

隨著土地流轉,小崗村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楊越嶺的養羊合作社、殷玉榮的養豬合作社、周黨之的蔬菜合作社紛紛成立,帶動村民發家致富。短短幾年時間村里先后成立了13家專業合作社、3家家庭農場,還成立了小崗村農民專業聯合社,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全程服務。

土地流轉讓村民嘗到了甜頭,村里又想著在促進流轉后經營和解決流轉后顧之憂上給村民吃定心丸。2016年,小崗村完成了21320畝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頒證,全部頒發了所有權證,落實了土地集體所有權。2017年,小崗村完成了1.36萬畝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穩定了土地承包權,201578日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第一證”在小崗村頒發。在此基礎上,小崗村掛牌成立安徽省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小崗村服務站,設立風險補償基金,推廣“興農貸”“勸耕貸”,通過有序推進土地流轉、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等多種形式,最大限度地放活土地經營權,推進現代農業大發展。目前,小崗村共流轉土地8885.6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61.2%;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發放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1600多萬元、發放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和政銀擔貸款160多萬元。

一批“金鳳凰”,讓科技扎根農村,打造小崗全新業態

“小崗村的發展始終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愛,在小崗村二次騰飛的關鍵時刻更要‘借腦引智’借勢而起。”小崗村當家人、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非常看好小崗未來的發展,“小崗村除了品牌優勢,最大的優勢就是土地,我們還要在土地上想辦法,在農產品銷路上想辦法,在農產品附加值上想辦法。”

小崗村和周邊的農村地區有著眾多的特色農產品,但一直為銷路發愁。2012年,小崗成立了“村企一體”的小崗村創新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集體資產的經營管理。2017年,小崗創發公司與北京恩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啟動“中國(小崗)互聯網+農合組織公共服務平臺”,發展農村電商,與吉林等12個省32家農合組織簽訂了合作協議,解決農產品的定向定制定單問題。北京恩源派出科技團隊與小崗村共同運營平臺。這個平臺通過提供一對一聯絡工具、天南地北家鄉人圈子社區等功能,幫助小崗村農合組織建立與天南地北家鄉人、全國商超、飯店、企事業單位食堂的定向服務通道,找到了最穩定的客戶。同時,根據平臺反饋的客戶需求提供農產品一對一定制,提升產品的品質,增加農產品收益;通過招商提前把大型商超、飯店、企事業單位食堂的需求定單拿到手里,根據訂單指導農民農業生產。

通過與北京恩源發展農村電商,與北京云起投資公司合作田園綜合體,與江蘇太象電力公司合作經營組建光伏組件公司,2017年,小崗創發公司實現盈利300多萬元。201829日,村里拿出150.08萬元進行集體資產收益分紅,全村每個股民分紅350元。

看到互聯網電商的神奇,村民也紛紛加入。目前,小崗農戶開通網店數量已達200多家,部分農戶網店通過運營實現了5000多元的增收。

小崗人解決農產品銷路不僅僅是做電商,還引入了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在村北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里,小崗盼盼食品產業園廠房即將竣工,這個總投資10.6億元的項目,包括現代化生產車間、產品檢測檢驗和研發中心及相關現代化配套服務設施,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主要生產烘焙、膨化、曲奇、威化、薯類、起酥類等健康休閑食品,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年精深加工馬鈴薯、玉米、小麥、大米、大豆、花生、雞蛋等各類農副產品20萬噸,提供2000多個就業崗位。除了盼盼食品,擁有獨特創業思維的80后企業家潘苗苗,也把自己總投資2.35億元的“全谷物食品項目”落戶在了小崗村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她在多年全谷物雜糧食品研究的基礎上,將歐洲先進生產工藝和設備引入了小崗,與安徽科技學院等高校在育種、基地種植管理、財務管理、品控、研發、市場營銷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

在現代農業種植方面,村里與黑龍江農墾合作,利用其種植技術生產優質高附加值大米;與安徽農墾合作進行優質稻米、烘干、存儲一條龍作業。村里還與安徽科技學院、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開展優良品種研發;小崗村“金小崗”科技園3000平方組培中心每天源源不斷組培生產藍莓、樹莓、大櫻桃等果木幼苗……一個新興多業態的小崗村農業產業正在形成。

“小崗村因農業‘大包干’而名揚海內外,小崗人的‘小康夢’也一定會在土地上實現!”談到未來,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信心滿滿,“一個實力小崗、美麗小崗、幸福小崗,正在拔地而起。”



責任編輯:王振華

更多24小時新聞排行
    置標出錯:列名 'hits' 無效。
更多專題推薦
更多視頻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岭县| 桂阳县| 偏关县| 郁南县| 三亚市| 洛南县| 比如县| 福建省| 敦化市| 韶山市| 甘孜| 四会市| 桐乡市| 高清| 五河县| 阜平县| 高密市| 额敏县| 翼城县| 缙云县| 台东市| 太谷县| 巴林右旗| 大埔县| 孟津县| 莱州市| 兰溪市| 涿鹿县| 临沧市| 长顺县| 上林县| 鄂托克前旗| 长阳| 綦江县| 鄂尔多斯市| 喜德县| 丹阳市| 上饶市| 高碑店市| 溆浦县| 涪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