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2日從最高人民法院獲悉,2023年全國法院新收一審、二審、申請再審等各類知識產權案件54萬余件,審結數量與新收數量基本持平,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在最高法舉行的知識產權宣傳周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人民法院加強科技創(chuàng)新保護,妥善審理涉及5G通信、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yī)藥、高端裝備制造、種業(yè)種源等高新技術領域知識產權案件,加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新興產業(yè)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營造誠信經營環(huán)境,有力打擊商標惡意注冊和侵權仿冒,依法加強對馳名商標、傳統(tǒng)品牌和老字號的司法保護力度。優(yōu)化創(chuàng)新權益保護模式,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司法保護研究,開展數據產權保護等新類型案件專項調研,探索完善數據保護裁判規(guī)則。
據悉,人民法院堅持重拳打擊侵權假冒行為,2023年全國法院在319件知識產權民事侵權案件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判賠金額達11.6億元。此外,人民法院深化國家層面知識產權案件上訴審理機制改革,探索完善知識產權專門訴訟制度,深入推進“三合一”審判機制改革。目前全國已有25個高院、242個中院和287個基層法院有序開展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集中管轄。
最高法22日還發(fā)布了2023年中國法院10大知識產權案件和50件典型知識產權案例,覆蓋專利、商標、著作權、植物新品種、反不正當競爭和壟斷等知識產權類型,涉及關鍵核心技術創(chuàng)新、國內外知名品牌、數字經濟、種業(yè)等眾多新時代的重點領域和行業(yè)。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