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桐城市內長百米、寬六尺的六尺巷,體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蘊含著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
六尺巷里天地寬。近年來,桐城市突出黨建引領,將六尺巷典故蘊含的“和諧禮讓”文化融入基層治理,全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文化沁潤
引領和美“新風尚”
在桐城市龍眠街道沿河社區的“信用超市”,時常會有群眾用他們參加志愿活動獲得的積分,來這里兌換日常生活用品。“志愿服務積分可以兌換物品,讓點滴付出變成實在的獎勵,發揮了正向激勵作用,激發大家更加自發參與的熱情。”沿河社區居民丁麗琴說。
桐城市積極探索文化與基層治理的融合路徑,在社區和農村推廣積分制,建立積分評價指標體系,設置“正負面清單”,建立“積分超市”,創設購物、食宿、出行等數十個“信用禮遇”應用場景,引導群眾以善行換積分、以積分得實惠、以和諧育美德。
依托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桐城市運用基層黨建暨城市社會管理一體化平臺“文都e家”,設置線上信用商超、文化旅游等積分禮遇場景。系統上線以來,已累計兌換積分237萬多分,覆蓋信用農戶7280戶。
推進以文化人,黨員干部應當發揮帶頭作用。據介紹,桐城市面向全市村和社區,推動運用“六尺巷工作法”,將其作為基層干部教育培訓的必修課。各基層黨組織將“六尺巷工作法”作為“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學習的重要內容,組織黨員干部學習領悟六尺巷“和諧禮讓”精神,鼓勵大家身體力行,帶頭參與基層治理,成為群眾工作的行家里手。
今年元旦當天,六尺巷景區內的桐城歷史文化展陳館正式開門迎客。六尺巷典故中大學士張英的后人、六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耘和社區工作者當起了志愿者,維護景區秩序,義務給游客作講解。“作為基層社區工作者、張氏家族的后人,我要把六尺巷禮讓家風講述好、傳承好,讓社區更加和諧、居民更加幸福。”張耘說。
群眾說事
搭建善治“新平臺”
“今天召開村民說事會,主題是討論村里人居環境整治,如通組路窄、排水系統不好、環境較差等,希望大家積極發言、出謀劃策。”近日,在桐城市黃甲鎮石窯村的“議事榭”內,村黨總支書記詹成祥召集鄉賢、“五老”人員和村民代表說事議事。會后,石窯村黨總支迅速行動,將村民們的智慧與意愿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整治成效。
新渡鎮“四說四提升”、大關鎮百嶺村“高擺經驗”、文昌街道文昌社區“逢四說事”、雙港鎮龍山村“四上四下”……桐城市積極搭建群眾說事平臺,廣泛匯聚民意,凝聚共治合力,讓“六尺巷工作法”在大街小巷扎實實踐、開花結果。
為了讓群眾說事更具實效,桐城市構建“說、商、辦、評”四步走流程,利用線上線下多渠道,面對面、“鍵對鍵”廣泛征集意見后,召開庭院懇談會、樓棟議事會充分討論、達成共識,通過干部領辦、群眾共辦、社會幫辦等方式辦理辦結。辦得好不好,由群眾來評價。
“通過做實基層黨組織領導的黨群議事協商機制,發揮村級黨小組之家、社區黨群服務驛站等小微陣地作用,探索打造‘六尺于心說事會’‘六尺巷和諧理事會’品牌,努力讓‘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眾人商量著辦’成為廣大群眾的共識。”桐城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何毅說,通過這些載體,不僅有效解決了一批矛盾糾紛,更提升了群眾的參與意識、自治意識,切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
精細服務
打造和諧“新生態”
在桐城市文昌街道西苑社區“紅色港灣”內,展示著利用“彩虹之家”信息采集法搜集的居民數據,社區黨總支將小區房屋按人戶一致、空房、普通出租等7種類型進行分類,每月實時更新數據,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我們把社區劃分為4個全科網格,每個網格配備1名專職網格員,負責信息采集、走訪關愛、日常巡查、矛盾調處等。”西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喬麗娟介紹,網格員們逐戶上門,摸排戶籍人口及常住人員信息,把服務居民工作從社區向小區、街巷、樓棟等治理末梢延伸,努力讓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按照“網格化管理、小單元作戰”模式,桐城市推進“全要素網格”建設,優化調整116個城市社區網格,推行專兼職網格員“1+1+N”機制,配備專兼職網格員隊伍,將基層黨建、治安維穩、消防環保、城市管理等事項納入網格統一管理,實現“多格合一”。
運用“文都e家”社會治理平臺,桐城市梳理常住人口、地表建筑、資源配置、特殊人群信息、駐區黨組織單位等“人、地、事、物、情、組織”六大要素,開啟網上巡查、線上派單、協調指揮的智慧巡防模式,實現可視化、動態化管理。
“通過建設‘社區黨組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全科治理格局,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嵌入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桐城市基層黨建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主任劉根杰介紹。
群力解紛
共筑穩定“新防線”
“你們都是多年的老鄰居了,抬頭不見低頭見,不要因一點小事傷了鄰里感情,也為家里的孩子做榜樣。”在桐城市龍眠街道長生社區“老楊議事廳”內,楊四清正在用六尺巷典故中的“禮讓”精神進行調解。
長生社區屬城鄉接合部,困難群體多、流動人口多,矛盾糾紛多、治理難題多。為暢通民意渠道、凝聚化解矛盾合力,社區黨總支打造“老楊議事廳”,由長生社區黨總支原書記楊四清擔任負責人,吸納6名黨員及群眾代表擔任調解員,在網格里為民解憂,在樓棟里為民服務。
基層治理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群眾的廣泛參與,是實現基層有效治理的關鍵。桐城市積極探索六尺巷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智慧的契合點,匯聚眾人智慧、集體力量推進有效治理。
桐城市積極發揮好老黨員、老干部、老退伍軍人、老模范等群體作用,引導他們為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貢獻“銀發力量”,并將村(社區)“兩委”成員、網格員、鄉賢、致富能人等充實到調解隊伍中,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當好“和事佬”。同時,注重發揮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人員的力量,引導他們當基層治理的“前哨”“探頭”,實現從“組織領唱”轉變為“多方合唱”。
去年底以來,桐城市還廣泛開展黨員志愿服務“紅色治理季”活動,結合在職黨員聯崗聯戶、承諾踐諾、評議評星等“雙聯雙諾雙評雙服務”活動,以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為主體,帶動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和廣大群眾參與,發揮黨員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助力基層矛盾糾紛化解。
“作為組織部門,我們要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用活用好‘六尺巷工作法’,不斷發揮組織優勢,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以組織擔當展現組織作為。”桐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董紅軍說。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