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潛山市堅持把盤活用好本土紅色資源作為抓好黨員教育的有力抓手,在建強紅色陣地、講好紅色故事、激活紅色動能等方面出實招、謀實策,提升黨員教育的針對性、體驗性和實效性,推動黨員教育提質增效。
筑牢紅色陣地,點亮紅色圖譜,促黨員教育“有地可去”。深入挖掘本地紅色家底,因地制宜打造主題鮮明、層次遞進、立體多元的紅色教育陣地。整合市文旅體局、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等有關部門工作力量,通過查閱檔案資料、走訪烈士后代、公開征集等方式,開展全市紅色資源普查登記,梳理摸清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3處,發掘并修復革命遺址335處,其中重要遺址遺跡32處,納入紅色教育點目錄,統一授牌管理。實施“紅源潛山”保護利用二期工程,對大別山·水吼革命事跡陳列展、皖西工委辦公舊址、余大化故居等紅色基地、紅色舊居進行升級改造。按照“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發展思路,對照335處革命遺存繪制紅色圖譜,串聯開發、綜合管理,規劃開發“紅源潛山”尋跡游、“紅色印跡”熱血游、“紅色精神”鄉村游等3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通過瞻仰革命遺址、重溫入黨誓詞、過“政治生日”等多種形式,教育引導廣大黨員接受“沉浸式”教育,筑牢理想信念。截至目前,累計吸引1200個黨組織、3萬余名黨員就近就便接受紅色資源熏陶。
打造教學矩陣,講好紅色故事,促黨員教育“入腦入心”。發揮市鄉兩級黨校黨員教育培訓主陣地作用,以“萬名黨員進黨校”為牽引,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村(社區)等各類黨員8110人到黨校接受紅色教育、黨性錘煉。將課程開發作為講好紅色故事的重要載體,組織英雄模范、老同志口述歷史,深入挖掘英烈事跡,編撰發行《中國共產黨潛山地方史》《潛山紅色故事》《潛山革命遺址通覽》《烈士事跡匯編》等黨史著作,分發至各基層黨組織;優選離退休老干部、抗美援朝老兵、革命烈士后代、黨校教師、場館講解員等組建紅色宣講團,開展紅色歷史進機關、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進學校、進軍營宣講活動,以接地氣的語言講述紅源潛山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在市烈士陵園舉辦“紅源潛山革命歷史陳列展”,讓英雄事跡家喻戶曉,讓英雄精神感召人心。創新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開發紅色視頻教材,以梅城起義、皖西工委辦公舊址、9年12位縣委書記英勇犧牲等事跡為腳本,攝制微電影并集中展播;編排黃梅戲《新四軍母親—陳桂珍烈士》《皖山魂》和紅色話本《余大化初心如磐》,把紅色故事搬上舞臺、搬上銀幕。根據歷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事跡,攝制《慷慨赴死君不悔 甘灑熱血沃潛陽》《信仰之光》等20余部本土特色課程,讓紅色教育可視、可聽、可感,《皖西工委在潛山》獲評第二屆全省微黨課征集展播活動一等獎。開展“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 紅色影視播放季”活動,通過觀看紅色影視、研討交流、撰寫心得體會等形式,激發廣大黨員干部愛黨愛國情懷。
突出學用結合,激活紅色動能,促黨員教育“落地生根”。堅持學有所用、學有所為,引導黨員將汲取的紅色動能轉化成干事創業、為民服務的實際成效。出臺《潛山市農村黨員分類管理辦法》,將農村黨員分為村內任職、居家發展、流動在外、老弱失能四類,推行黨員積分制管理,圍繞“參加組織活動、服務鄉村發展、立足崗位奉獻、履行責任義務”等內容,對黨員日常工作進行量化積分,并將黨員年度積分作為民主評議黨員、考核獎懲、評先選優的重要依據,激發農村黨員主動擔當作為、爭先創優。開展“亮身份、樹形象、作表率”活動,組建“小蜻蜓”“夕陽紅”“五色城管”“恨水文化”等志愿服務隊,讓黨員在服務群眾、服務基層中賡續紅色精神、詮釋紅色擔當。結合基層黨建“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目標,將開發紅色資源與發展旅游經濟、村級集體經濟相結合,突出“紅色研學+綠色旅游”融合發展,在特色傳統村落、名人故居等生態人文地,建成紅色旅游、教育培訓、康養民宿等紅色產業項目20多個,帶動3500余人村民就業,有效促進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村民增收致富。打造“潛心潛意”城市基層治理黨建品牌,建立項目清單、責任清單、措施清單“三張清單”,2318名在職黨員下沉社區網格一線,結合能力所長、職業優勢、所學所得,開展理論宣講、隱患排查、糾紛調處、信息采集、就業指導等實踐活動,為群眾紓困解難。今年來,在職黨員深入一線開展志愿服務5000余次,協調解決群眾“關鍵小事”1800余件,將紅力色量作用發揮在一線,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不斷增強。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