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文化

護水脈 興文脈——安徽著力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產

來源:光明日報2024-08-05作者:丁一鳴 常河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大運河安徽段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起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與河南省永城市交界處,東至安徽省宿州市泗縣與江蘇省泗洪縣交界處,全長約180公里,包括河道遺址段和有水河段。其中,位于濉溪縣境內的柳孜運河遺址和位于泗縣境內的5.8公里有水河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運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安徽著力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產,在堅定不移“護水脈”基礎上,多措并舉“興文脈”,不斷續寫人與河的故事。

“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必須保護好”

中伏,烈日炎炎,柳孜運河遺址永久性保護大棚建設已進入沖刺階段。

“目前,北側鋼結構主體施工已完成,南側已完成80%,預計今年10月全部完工。我們采用國內先進的大跨度鋼結構形成主體結構,用最少的結構支撐點撐起建筑,最大程度減少對遺址的影響。在施工過程中,我們采用沙袋回填遺址,以防止墜物等對遺址造成損傷,‘如履薄冰’加快作業。”項目承建方有關負責人唐一民說。

遺址旁,343國道車輛川流不息。“國道下方就是隋唐大運河故道,當年也正是在筑路過程中發現了柳孜運河遺址。”濉溪縣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許仲秋介紹,兩次考古發掘共發現沉船9艘、瓷器等各類文物7000多件、瓷片10多萬件,涵蓋20余個著名窯口,時間跨度從隋唐至宋元,“填補了運河考古的多項空白”。

“我們眼前的這艘唐代古木船就是‘一號貨船’,其尾部留存著一把完整的拖舵,被專家命名為‘淮北舵’。”在講解員引導下,記者在淮北市博物館見到了發掘于柳孜運河遺址的“一號貨船”,其總長約12.6米,歷史上大運河的通航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這就是運河故道的魅力所在,也許不如有水河段直觀,但更加深邃,更加引人入勝。”濉溪縣文旅體局黨組成員、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李彬告訴記者,為守護好這份“魅力”,遺址上方保護大棚曾歷經三次變化。

“早先只有一個鋼結構大棚罩在遺址上方,四下漏風,雨季滲水問題比較嚴重,容易對遺址造成損傷。”李彬說,在整治的同時,濉溪縣編制柳孜運河遺址病害整治工程方案,積極爭取資金,大棚保護迎來升級。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建設柳孜運河遺址永久性保護大棚作為重點項目推進,遺址命運迎來關鍵轉折。截至目前,相關項目已投入1.6億元資金。

“等建成后,我們將綜合運用聲光電技術,舉辦‘小而精’的大運河文化展陳,預計明年與觀眾見面。總之,保護是一切的前提,如果出發點歪了,投資越多只會帶來更大傷害。接力棒傳到了我們這一代手中,我們必須保護好。”李彬說。

“大運河的故事喲,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老虎灶上,水壺一字擺開,壺身已被歲月熏得漆黑。水沸了,撲騰著頂起壺蓋,掌柜的手腳麻利,拿上三五茶點——“祁門紅棒來嘍!”

“棒棒茶就是茶梗。雖是邊角料,但經過本地泉水這么一泡,滋味大不一樣,不信你嘗嘗。”抿上一口,果真飽滿甘甜。在濉溪縣臨渙鎮百年老字號怡心茶樓,臨渙古鎮文化研究會會長何維軍向記者細數起大運河“淌”來的文化。

“大運河的故事喲,三天三夜也講不完。這平平無奇的棒棒茶,便是順著大運河‘淌’來的。”千年古鎮臨渙鎮原是縣城,大運河繁盛時,這里商賈云集,徽商、閩商、晉商帶來各地名茶,一時間茶館林立,飲茶成風。

“囊中羞澀的販夫走卒喝不起好茶,便拾來茶梗,用本地泉水浸泡,倒也別有一番滋味。”何維軍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久而久之,茶館不僅具備了濃厚的社交屬性,還成了化解基層矛盾的重要場所。

“生了氣、不著急,碰個茶、降降氣,老茶客來拉拉理。”時至今日,這杯泡了千年的茶仍傳遞著“和”的智慧。2011年年底,臨渙鎮基層法律工作者王士宏牽頭在怡心茶樓設立“臨渙鎮茶館人民調解委員會”,推行“一杯茶”調解法。

“一杯茶”調解法有七步,分別是以茶暖人心、以茶說人生、以茶述紛爭、以茶找支點、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達協議。“隨著調解深入,水冷了,心卻熱了;茶淡了,情卻濃了。一般當事人招呼掌柜‘再換壺新的’,我就知道這事兒成了!”王士宏告訴記者,到2023年,臨渙鎮已在全鎮19個行政村設置了144個連心茶室,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600余件,調處成功1500余件,調解成功率達95%。

林立的茶館前,淮北花鼓戲、淮北墜子、泗州戲不絕于耳。“這也是大運河‘淌’來的文化。”濉溪縣文化館館長李俊民表示,如果說長城是凝固的文化載體,那么大運河就是流動的文化載體。

運河繁盛,南北交融,運河文化與淮河文化加速碰撞。“比如,國家級非遺淮北花鼓戲就是在這樣的碰撞交融中,逐漸從民間小調變成曲藝說唱,再登上舞臺表演,成為地方特色戲種。”為了讓更多人記住這條“流動的文脈”,近年來,濉溪創排了新編古裝泗州戲《柳江口》、新編淮北大鼓段子《運河魂》、歌曲《柳江謠》等,反響不俗。

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以來,濉溪縣從全國各地征集運河主題書畫作品百余幅。“盡管大半河道已然湮廢,但是大運河‘淌’來的文化永不磨滅,必將在代代傳承中歷久彌新。”站在《柳江口之春》這幅畫前,李俊民感慨萬千。

“這塊‘活化石’,依然滋養著古老的土地”

“不似白云鄉外冷,溫柔。此去淮南第一州。”蘇軾筆下的“淮南第一州”,便是安徽宿州。

步入宿州市博物館“汴水咽喉”展廳,一座殘缺的石碑引人注目。石碑正面上書“蘄縣”,右側上書“西去東京九百六十里,西去睢陽郡三百卅里”,左側上書“東南去廣陵郡七……”“蘄縣現為宿州市埇橋區蘄縣鎮,這塊石碑標注的方向、里程、范圍,也正應了唐朝宰相李泌上書唐德宗時所言‘江淮漕運,以埇橋為咽喉。’”宿州市博物館副館長高雷說。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流經安徽180余公里,目前僅宿州泗縣尚存運河故道有水段28公里,其中5.8公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段。

“作為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唯一一處有水的活態運河河段,整個水系至今依然保持著較為原始的歷史風貌,堪稱‘活化石’。”運河兩岸楊柳依依,泗縣文旅局文保工作人員孫習與記者沿河漫步,騎行愛好者不時從身邊掠過,不少工人正忙著清理岸邊雜草。

作為土生土長的泗縣人,孫習小時候并不知道隋唐大運河,“只當是一條水渠”。也難怪,歷史上寬約七八十米的運河,如今只有十來米寬。“以前兩岸都是農戶,號稱‘十里長莊’,農民干活時常常發現瓷片,卻不知腳下埋藏著如此波瀾壯闊的歷史。”孫習說。

申遺前后,泗縣下大力氣整治沿河區域,實施易地搬遷、水體治理、管網改造等治理措施,在沿岸補種綠植,實行常態化巡河,及時制止打擊污染和破壞行為,力圖將大運河原始風貌呈現在世人眼前。

“千百年過去了,如今大運河還在發揮作用嗎?”記者發問。

“當然!7月初,泗縣旱情較重,沿河百姓利用大運河進行灌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到了7月底,連日強降雨又引發汛情,大運河與泗縣主要水系連通,在行洪排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了文化屬性之外,這塊‘活化石’依然在滋養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孫習說。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05日 05版)


責任編輯:陸迪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夹江县| 方城县| 越西县| 柳州市| 河曲县| 灯塔市| 荆门市| 永春县| 金堂县| 茂名市| 镇平县| 永宁县| 海林市| 乐平市| 澳门| 昂仁县| 阳高县| 松原市| 南丰县| 云霄县| 通山县| 巫溪县| 二连浩特市| 崇礼县| 龙南县| 阿克| 峨眉山市| 迭部县| 达孜县| 文成县| 丰原市| 大余县| 洛南县| 永安市| 新邵县| 云龙县| 贡山| 星子县| 林州市| 琼海市| 鸡泽县|